查看原文
其他

学院巡礼 | 材料学院:材子材女,料定未来

启航北理,筑梦未来。北京理工大学招生办公室携手各学院陆续推出“学院巡礼”系列文章,以便考生和家长深入了解我校各学院人才培养特色等最全资讯。热忱期待胸怀爱国情怀、励志奋进的青年才俊,在这片充满机遇的土地上逐梦前行,北京理工大学已搭建起坚实平台,助力你的鸿鹄之志在此翱翔!

本期文章带您领略材料学院风采。


学院简介

学院简介

北京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始于1940年,建于1952年,1955年开始培养研究生,为国家首批博士学位授权点和首批博士后流动站,是211工程、985工程、“双一流”等历次国家重点建设学科。

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科一方面着力于在燃烧、爆轰、超高速、超高温等极端条件下面向装备服役的先进特种材料的研究,另一方面,致力于新材料的军民融合应用与协同发展,在国防/民用的新能源、阻燃、光电信息等新材料前沿研究方面不断强化,力求建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

材料学院下设8个系(中心),设有6个本科专业,建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目前在校学生约1800人,其中,本科生约500人;研究生约1300人。现有专任教师170人,教授/研究员69人,副教授/副研究员66人,博士生导师(含兼职博导)95人,硕士生导师170人。


历史沿革


机构与平台


师资力量

师资队伍

本学科形成了由院士、国家级领军人才、国家级青年人才等组成的一支高水平教师队伍。




创新团队


党建思政

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延安根 军工魂”红色基因,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着力构建“三引领”、“三融入”、“三提升”的党建工作模式,学院党委“把方向、管大局、做决策、保落实”,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院事业高质量发展。


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概况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国防重大需求,兼顾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研究新材料的设计理论、制备加工方法及其力学和物理化学性能表征和评价,推动新材料技术的成熟应用和成果转化,建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材料学科。


学位设置



学科方向


科学研究

2020年以来,材料学院作为首席单位承担了多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基础加强计划项目、国家和重点领域重大专项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重点领域基础科研重点项目、军品配套规划项目、预研加强项目、北京市重大成果转化项目等,其中千万元以上重大项目36项,到校经费超14亿元,专任教师人均年科研经费近200万元。



学院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2项,经费7717万元,其中杰青项目实现了学院零的突破,优青和重点项目等超过十项。

学院学术论文水平不断提高,SCI论文总数达1775篇,Q1区论文占比逐年提升,其中包括学校第一篇SCIENCE正刊论文(共2篇),支撑了学院ESI排名不断提高。授权发明专利552项,技术转化意识逐步形成,到账转化经费1700万元,并形成了5个以上的学科性公司。



学院注重激发全体科研人员积极性,引导青年教师入主流、担重任,倡导团队合力发展和代表性成果增量发展理念,管理过程中加强提前布局,重点谋划和服务优势学科方向凝练大成果,学院成立以来,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等重要奖励14项,获省部级科技奖30多项


学生培养

学院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卓越教育体系,以价值塑造为核心,以多维知识传授为基础,以综合能力培养为关键,培养基础理论宽厚、专业知识扎实、学术思想活跃、勇于实践创新,具有使命意识和担当精神的材料领域拔尖创新人才。目前在校学生约1800人,其中本科生约500人,研究生约1300人(硕士约800人,博士约500人)。



教学成果



实践与创新

学院建立健全双创制度保障体系,实现“面上覆盖”与“点上突破”相结合的工作模式,形成“四协同”的双创育人机制,建设了一支专业化的指导教师队伍和一批具有示范性的品牌团队,形成具有材料学科特色的教学成果和良好创新创业氛围,在“互联网 +”“挑战杯”等学生科技创新比赛中屡获佳绩。


学生科技创新重要获奖



学生社会实践

学院注重实践育人,坚持“广覆盖、促发展”的实践目标,学生社会实践参与率95%以上。连年获得“北京理工大学社会实践先进单位称号”,新华网、人民日报、央视频、长城网、中国青年网等对材料学院的实践活动高度评价。甄材实学等团队获评“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理展红图团队斩获第十一届“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红色活动专项赛”一等奖等。

专业介绍

本科专业介绍

材料学院本科专业分为2个大类,分别为材料科学与电子封装类高分子与新能源材料类。其中,材料科学与电子封装类包括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电子封装技术三个专业;高分子与新能源材料类包括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材料化学、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三个专业。


材料科学与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方向以材料科学与工程为主干学科,学习金属材料、陶瓷材料和电子信息材料方面的科学理论和基础知识,培养具有金属与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理论基础,从事金属和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基础研究、新材料、新工艺开发、质量控制等工作的高级研发型科技人才。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以力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为主干学科,学习先进材料成型与控制、增材制造与表面工程等方面的科学理论和基础知识,培养在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领域内从事设计与研发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与交叉型创新人才。


电子封装技术

电子封装技术专业为国防紧缺专业,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专业内容:电子封装技术专业方向以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为主干学科,学习电子封装和制造基础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培养掌握微电子制造工艺和先进封装技术、熟悉电子产品封装生产工艺和封装可靠性理论与工程的高级科学技术与工程技术人才。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为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已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面向未来科技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培养基础理论宽厚、专业知识扎实、学术思想活跃、勇于创新实践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学生能够胜任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相关的科学研究、产品设计与制造和工程技术管理工作,在航空、航天、兵器等国防科技领域,尤其是功能高分子材料及特种复合材料的设计合成和改性应用等方面,具有突出优势和就业竞争力。


材料化学

材料化学专业设有全英文教学实验班。材料化学专业继承了朱鹤孙先生“重基础,重能力,交叉培养、重在塑造”的理念,以培养面向智能社会的新材料交叉创新人才为目标,通过有机和无机两类材料的交叉融合,培养学生认识材料、选用材料、改进老材料、创造新材料的能力。主干课程包括:物理化学、半导体物理、聚合物材料、功能材料、智能信息材料。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方向以新能源与环境材料、绿色二次电池、可再生能源与环境技术为主干学科,学习新能源材料和器件方面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培养新能源储存、运输和应用方面的,具有宽广理论知识和扎实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合作与交流

国际交流

材料学院与20余个国家的50余所世界著名高校、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与新加坡国立大学、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爱尔兰都柏林大学、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美国加州大学等建立了“3+1+1”等研究生联合模式。

2020年获批国家级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及科学研究活动,拓展学生国际视野,提升国际影响力。


社会捐赠

近年来,学院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已有20余家单位捐资在材料学院设立各类奖教奖学金,助力学院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激励教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引导广大学生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学院弘扬创优争先精神,构建“鸿材”荣誉体系,选树先进典型,鼓励学院师生传承红色基因,努力为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做出更多重要贡献。



杰出校友

学院基于学校校友工作的“三帮”理念,助力校友企业发展,为校友创业提供技术研判和智力资源。同时校友反哺学院,主动设立火炸药未来人才成长奖励基金、金发奖学奖教金等专项基金,支持学院人才发展建设。

八十年风雨洗礼,学院紧密契合国家前瞻性需求,致力于引领材料学子在各领域取得卓越成就,培养出众多杰出校友:有在材料领域具有卓越贡献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致力于技术创新和学科发展;有深耕基层、投身于各行各业的青年领袖,以坚实的专业背景和社会责任感引领行业发展;还有自主创业、成为国家双创浪潮的先锋典范,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学院文化

院训

材以养德,料以治学

材料学院学院立足于学科特点和发展实际,挖掘和凝练学院文化内核,将具有鲜明特色的学院文化建设融入人才培养、学术研究、日常管理等各个方面。不断提升办学条件,凝聚师生合力,营造健康文明、昂扬向上的学院文化,促进学院内涵式发展。


联系我们

招生咨询电话:010-68913938

招生专业(类):理学与材料菁英班

出品 | 北京理工大学招生办公室

供稿&编辑 | 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

责编 | 张天淼

审核 | 程兴旺 王浩宇


点击下方图片,直接进入“云高招”小程序 ↓

要分享、收藏、点赞、在看四连击哟~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北京理工大学招生办公室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